我为什么决定住在纽约?
▲一个恍如处于希区柯克电影镜头中的寓所▲
“我喜欢夜幕笼罩的时分。那时你就会看到纽约有多美。”建筑大师Daniel Libeskind对居所的选择,在本质上是对于纽约这座城市的一个选择,也是对某一刻迷人夜色的选择——在这个可以将第四大街、钱伯斯大街、哈德逊河与西百老汇尽收眼底的黄金地段,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午夜,为曾经的废墟和形单影只的行人牵动情感。
丹尼尔.李博斯金(Daniel Libeskind),犹太裔波兰人,于1990年创立李博斯金工作室(Studio Daniel Libeskind),并担任首席设计师。作为享誉世界的设计师的同时,也致力于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学的教书与演讲工作,曾任教于哈佛、耶鲁、伊利诺、南加大、德国汉堡学院等大学。
pictures by Corals
从伯林犹太博物馆开始,Daniel Libeskind因其反偶像崇拜风格见长,接连不断地承接了各个国际设计项目,在博物馆设计方面尤受瞩目。在《M24》节目的访谈里,Daniel Libeskind曾说道:“我就像是一个居无定所的移民者,这几年在非洲,在加拿大,在亚洲四海为家。”
▲ 蛇形博物馆 pictures by ArchDaily
▲ 丹佛艺术博物馆 pictures by Inhabitat
▲ 西部购物中心 pictures by wikiart
但是,这位多年来四处漂泊的Daniel Libeskind,在2003年2月成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的总体规划建筑师后,几乎可以算是在纽约的曼哈顿留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十多年。
在这部影片中,NOWNESS的镜头带大家拜访这位建筑大师Daniel Libeskind的家——一间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宽敞寓所。他从周围建筑与邻里文化中汲取了灵感,并通过对抽象事物的解读,在更深的层面上体味生活。
●「每一处居所,都时时刻刻在上演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
在Daniel Libeskind眼里,每座大楼都像一尊艺术品,包括自己身处的这座。他们都具备了艺术性和实用性,又抽象得描述着类似生命的东西。
“我总看不厌,看看那扇窗口——窗里有一盏灯,有个人坐在那儿,还有个红色的东西。我不是偷窥狂,但就这么随意看看,也能感受到这个高度活跃的环境。”
●「它确实如期待的一样 」
从这座宽敞寓所的设计来看,与城市合为一体成为了其极为明显的特征。客厅和卧室都能看到当时911恐怖袭击事件的遗址,从南边工作室那儿也能看见。这些窗户就像是小小的针脚,实实在在地将这个寓所缝进了纽约的夜幕中。
但所有目之所及的风景确实如期待的一样,从最初的狼藉惨状到如今这个生机勃勃的社区,从荒凉心惊的废墟演变成灯火闪耀的大楼。
●「你站在窗前看风景,风景里的人也在看你 」
公寓的面积不小,大多是以棕褐色作为主色调。摆设并不繁杂,却在细节处显得极其温柔耐心,比如可爱的人偶摆件、餐桌上的花束,还有圆环形的灯。这些都打造了一个与纽约夜晚可暧昧呼应的居所——而你本身也构造了城市另一个不知名角落里,无意望向这格窗子的人的风景。
纽约造就了这一切繁华,繁华又带来了巨大的伤口,于是又努力地在这个受过伤的地方重建所有的风景、夜色、家和梦。
更多纽约的夜幕
去戳视频☝
Daniel Libeskind曾说过:“吸引我去探索的,总是那些被叫做空洞的东西,那是当一个社会被消灭,或个人的自由被践踏,当生命的进程被粗暴地中断,生命的结构被永远地扭曲变异,存在的那种压倒一切的虚无感。”
Daniel Libeskind的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他的首个获奖作品也是犹太博物馆,并且纽约这座在大多数人眼里作为浮华另一个具象代名词的城市留下他的原因是“情感常常为之牵动”。因而在这虚无的探索之后,我们在他的设计里看到了一种类似“重建”的情怀,一种更为宏大的设计思考。
更多《居家访谈》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227d24lh&width=500&height=375&auto=0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19n84p5n&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点击发现更多居家设计